《朗诵》观后随想 / 周瓒
“朗诵”是社会主义时代最强有力的文艺表演手段之一,一般用于诗歌、散文等抒情性强的文体。“配乐诗(或散文)朗诵” 曾经塑造了不止一代中国人的抒情声调和语感,也塑造了他们笔直、僵硬的身体形态。如今“朗诵”这个词还存在着,虽然主流媒体不乏传统朗诵的声调,但可能, 它的意思早已经发生偏移。
作为动词,“朗诵”关联着两个基本元素,朗诵者和朗诵材料,一旦我们脱离这个词加诸在我们潜意识里的习惯想象,或者说,当我们在朗诵者和朗诵材料上做些文章,改变他们的性质,看看会发生什么效果?
作为发声主体的朗诵者如果想反思一下自己的声音和身体状态——或者说如果他们表现出强大的主体性,他们将如何调动朗诵这个词语的能量?——不,我决不以一 种声音模式发声,我改变它,丰富它,游戏它;不,我决不正襟危坐或昂首挺胸,我要扭曲我的身体,动摇我的身体,在动作中,行动中,速度中完成我的朗诵; 不,我不指望你们怀着同一种情绪观看,我偏要令你们惊讶,我为求惊讶而朗诵。现在,我要朗诵说明文,朗诵应用文,朗诵议论文,朗诵破碎的词语,朗诵音节, 朗诵影像,朗诵朗诵本身,朗诵一切不可能被朗诵的……这还不够吗?——是的,不够。
身体有物性,声音有物性和神性——发声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,而送出的气流所组合的词语变成了带有意义和情绪的表达方式。当“朗诵”成为一种真正的表现,朗 诵就是破除朗诵束缚了我们记忆和身体的历史与现实。所以我看到,在舞台上,演员们仿佛在拿身体去赌博,孤注一掷地,把自己逼向极端、纯粹、唯一的状态。这 里也有程式,也有方法,但是,他们更决绝,更放肆,也更自由。
也许,清理塑形了我们的沉重僵硬的历史只能用这种带着愤怒、激烈与哀伤的方式。当舞台上下起大雨,演员们依然一如既往地表现着,它所包含的力量与水这种柔韧的物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感染力。就在这个时刻,我感到这部名为《朗诵》的肢体戏剧堪称伟大。
但我也想说出另一个感受,在对语言的态度上,一个像我这样始终与词语保持着紧张微妙关系的诗人,不能忍受导演这般对待语言的立场。也许,我还徒然地信赖着语言吧。
2010年5月
“朗诵”是社会主义时代最强有力的文艺表演手段之一,一般用于诗歌、散文等抒情性强的文体。“配乐诗(或散文)朗诵” 曾经塑造了不止一代中国人的抒情声调和语感,也塑造了他们笔直、僵硬的身体形态。如今“朗诵”这个词还存在着,虽然主流媒体不乏传统朗诵的声调,但可能, 它的意思早已经发生偏移。
作为动词,“朗诵”关联着两个基本元素,朗诵者和朗诵材料,一旦我们脱离这个词加诸在我们潜意识里的习惯想象,或者说,当我们在朗诵者和朗诵材料上做些文章,改变他们的性质,看看会发生什么效果?
作为发声主体的朗诵者如果想反思一下自己的声音和身体状态——或者说如果他们表现出强大的主体性,他们将如何调动朗诵这个词语的能量?——不,我决不以一 种声音模式发声,我改变它,丰富它,游戏它;不,我决不正襟危坐或昂首挺胸,我要扭曲我的身体,动摇我的身体,在动作中,行动中,速度中完成我的朗诵; 不,我不指望你们怀着同一种情绪观看,我偏要令你们惊讶,我为求惊讶而朗诵。现在,我要朗诵说明文,朗诵应用文,朗诵议论文,朗诵破碎的词语,朗诵音节, 朗诵影像,朗诵朗诵本身,朗诵一切不可能被朗诵的……这还不够吗?——是的,不够。
身体有物性,声音有物性和神性——发声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,而送出的气流所组合的词语变成了带有意义和情绪的表达方式。当“朗诵”成为一种真正的表现,朗 诵就是破除朗诵束缚了我们记忆和身体的历史与现实。所以我看到,在舞台上,演员们仿佛在拿身体去赌博,孤注一掷地,把自己逼向极端、纯粹、唯一的状态。这 里也有程式,也有方法,但是,他们更决绝,更放肆,也更自由。
也许,清理塑形了我们的沉重僵硬的历史只能用这种带着愤怒、激烈与哀伤的方式。当舞台上下起大雨,演员们依然一如既往地表现着,它所包含的力量与水这种柔韧的物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感染力。就在这个时刻,我感到这部名为《朗诵》的肢体戏剧堪称伟大。
但我也想说出另一个感受,在对语言的态度上,一个像我这样始终与词语保持着紧张微妙关系的诗人,不能忍受导演这般对待语言的立场。也许,我还徒然地信赖着语言吧。
2010年5月
吴文光说《朗诵》
老田发来《朗诵》演出后的文字。演出后我催老田主动说说,还是按照我们之前认定的:别人不说我们自己说;他人不说就自己说自己的作品。我也说,我也会写来的。看周瓒从朗诵本身说起,觉得很被启发。顺嘴也跟着说下去。
周瓒说的有意思的是,从“朗诵”这个动词、这个有我们国家特有标志和象征意味的政治符号被剧场使用说起,大概是找到解读这个作品的钥匙。我熟悉的老田剧场作品,惯于从大众或公共生活中寻找好玩的材料,然后施之拼贴、混搭、调侃、戏谑诸多方式来达到解构,或者说重建。重建什么呢?也许没有实质意义(类似那种“中国可以说不”之书的意义),只是一种剧场方式,但可能其意义就在其中。一个剧场创作者对公共生活或者社会习以为常的东西的“另外一只眼睛”目击,方式中包含着对这种习以为常的捣乱和破坏。看到这种作品我就非常满足。
再说到“朗诵”这个词,确实如周瓒所说,曾经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个大词,不仅政治生活,包括日常生活也充满这个词。就朗诵本身,意味着庄严、激情昂扬、义正词严、真理掌握在手上,涤荡一切污泥浊水,豪情理想勇敢无往不前都包括其中。我15、6岁开始写革命诗歌前就热爱朗诵,分析下来,实际我对诗歌的热爱是因为对朗诵的热爱,想到自己的诗歌会可能被广播里那种抑扬顿挫、豪情满怀的普通话朗诵出来,就更有好好写诗的动力。我还私下非常辛苦地练习过朗诵,模仿广播中熟悉的普通话练习,朗诵的范本是革命诗人贺敬之的《西去列车的窗口》,那时我16岁。遗憾的是我的死不改悔的云南口音不争气,终于没有实现用想象中的朗诵达到泡妞水准,所以只好奋勇写诗了,并且如愿以偿泡上妞,解决了因为自卑不被女孩看上的心理问题。这是个私人故事,可以看出的是,70年代的青年如我,曾经时髦的是什么。
如今的年轻人肯定不以这个为时髦,但“朗诵”作为一种公共生活中的正义、伟大、庄严依然存在,也许不仅仅只是朗诵本身,是其外延到无数形式中。所以肯定老田的这个作品不只是把一个从前的词或动作重新翻出来,比如演出下半段出来的 “操兵”动作,没有任何语言,但我深切感受到依然还是“朗诵”在继续。但这么些80后人有多少能看出来呢?这是我的疑问。
当然,就“朗诵”还可引申出好多话题,还可以慢慢谈。还想说的是,其实老田的这个作品并非关于语言本身,被朗诵的语言不过是被剧场使用的工具之一,包括朗诵本身,也似乎更多是动作,词或语义在里面被分解被组合了。我感觉,本身学戏剧文学出身的老田,恨透了话剧的台词,然后通过朗诵,进行了一次“杀死语言”的挑衅。干得很过瘾。自然,这些词通过动作着的身体,男性的身体,变成了声音、节奏(一个观众还说就像音乐)、或者空中飘荡着的碎片。演完后我和老田说过,觉得巩和家明摔打的那段,两人应该不断有声音发出才好玩,比如是那种和粗暴对抗相反的优美朗诵。
还得再次说到五个男人的表演,我爱死了他们的表演了,特别是巩(这小子总能经过老田之手焕发出光彩和神韵)。当然舞台上最后没有出现水的话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说到水,开初老田和我商量用水,我挺保守,是想保护地板,犹疑着给老田两个选择:用水但不用地板,或者放弃。老田说保证用水很有限来说服了我,或者说为了老朋友愿意冒次小险。结果,演完后我和老田说,水应该更多,应该是瓢泼大雨――当然,当然,应该是在剧场外面,地面是泥巴,倾盆大雨大雨中,演员在泥泞中摸爬摔打,浑身泥水……
在我们这么个独立剧场环境(贫困贫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上气不接下气)中有老田这么个作品出来,不自己多说两句,完全是对自己思考力和想象力的亵渎。
我是自由、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啊,没有任何评论或理论者口吻。这个时代有关独立或当代剧场,实践贫弱,理论更不见踪影(也许是好事),自然我辈可以乱说乱讲,所以我就喜欢在这种万籁寂静的死一样沉默中说起梦话,类似说记录片那样,如果开口的人多了,我自然闭嘴。所以我又觉得这种说话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。
其实《朗诵》第二场演出完的讨论我就说了很多,那天我是所谓导演演员和观众讨论主持者,讨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,“纸老虎老人”兴杰要我说,似乎我也看到一些鼓励的目光(可能是自作多情),我就说了。但现在,两周后我一点都想不起当时说了些什么。我知道,这不过是我的一种“表演”。我似乎早已期待这一时刻,在精彩的演出后,再有我的“独白演出”,在正式演出后的不喧宾夺主的“演后戏”。我可能和很多观众不一样,看到激动的演出,就血管膨胀,脑子热乎乎的,恨不得马上冲上台去,在上面干什么都成,哪怕缩在舞台一个角落一动不动。那天看老田的《朗诵》就是这种情况。当然起码的克制我还是有的,老实当观众吧。两场演出我看了,上不了台就利用“主人”优势占了第一排座位正中间那个,两场如此。我可以最近距离地感受到演员的呼吸气息、声音的冲击、身体能量的冲动,还可以迎接水飞溅过来的感觉……我有福了。我是个幸运的男人。
演出完和草场地的人说起这个戏,我听到一种转述过来的批评,大意是,该作品还是大而无当,政治符号化,没有细节云云。我问,你们能复述出这个作品的任何一段吗?然后我复述了“操兵”一段,怎么开始,继续,细节是什么,包括开始只在台侧的小兵摆动双臂的动作。我属于记忆力很不好的那种人,但我能复述出这个,不是记忆在起作用,只是表示我阅读剧场作品的方式,离不开段落和细节,没有这些细节,作品无法进入我心。说到细节,我大概还可以背出巩中辉的自述段落,这是一个加入到“公共话语”中的唯一私人话语段落。非常棒的加入。我似乎还觉得这个巩的私人自述朗诵还可以发挥加强,甚至重复,甚至从戏开始到结尾,都反复出现,到某种极致状态。这表示一种什么呢?私人自述可以变得像朗诵一样,简历?自传?交待?检查?表白?等等。私人语言方式被朗诵得如公共话语一样。顺嘴再说到巩的表演,去年他在青年编导计划中的《乡村医生》,很个人自述的作品,但就没有发挥出类似冲击的效果。
语言怎么被和身体组合一起,发出无法拆解的魅力,这是《朗诵》的奥妙。语言在这里只是碎片、飘在空中的片断词语,经常被打断;身体动作和这些词语揉合,难分难解。不断扭曲变化的身体本身,就是对语言的暴力和糟蹋,也可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伟大使用。当然要深味这个,得放弃语言是叙事功能,在这个作品中就是被使用的一些词,然后用身体来谋杀。写诗的周瓒对这种效果有一种语言被糟蹋的痛感,也许正是老田干对的地方。演出后我对整个作品中出现的词温习一遍,发现中间那段有关怀孕生育的语言有点模糊或语焉不详感觉,觉得是不是这段选择的不太合适,或处理不当,语言在这里失去了效果,软下去了。如果换成“医生诊断书”,那种斩钉截铁、宣判死刑的声音会不会更出效果
再说到作品结束段,两个男人坐在椅子上怀抱另外两个男人,第五个男人一旁不断跌倒又爬起,一些零碎的词不断出来。一个看似优美但可笑的场景,“祖国就在我怀里但我不知道该怎么爱他(她)因为我不知道该叫父亲还是母亲”。引号中的话是我引喻的,胡思乱想。这个结束段,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整个作品。老田这个作品的确内容清晰,节奏干净顺畅。之前老田的作品都有东西放得太多之嫌,这次快刀斩乱麻,手起刀落。
老田年初在布鲁塞尔做驻场计划时,写来邮件说做了个“讲座戏剧”。他发挥下去说,剧场怎么可以在某种随意和混搭方式中走出“正规剧场”。我很感兴趣这么个说法,原因是08年和文慧做《回忆》作品时,离开1小时的通常版本后,8小时版本有了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可能,比如舞台就是一个开放的大客厅,观众如随意进出的客人,演出就是在一个基础结构上,有很多现场即兴发挥的空间,而且无法排练,无需准确还原出“这个作品是什么样”。这种感觉我希望发展下去,比如将要开始的《回忆2:饥饿》,还是这么个方式。我想,这不是什么为了实验而实验的东西,剧场这个东西,本来应该就是个“非常现场”的东西,搭建好一个空间后,是开放的,一次性的(指在该剧场空间的一次性),这样每次演出都是一种全新的创造,而非:复排,合光合音乐,彩排,一种剧场工人的感觉。草场地应该有这种极大可能,因为本来就不想演完之后再去什么人艺小剧场再演。
当然我肯定不反对常规剧场作品,只是说某种可能性。老田的这个《朗诵》也还不算跟随他说到的那种“讲座戏剧”走下去的那种。去年我们做的《治疗》也属于常规那种。两种方式都可以试着走,行吗?
2012年5月29/30
老田发来《朗诵》演出后的文字。演出后我催老田主动说说,还是按照我们之前认定的:别人不说我们自己说;他人不说就自己说自己的作品。我也说,我也会写来的。看周瓒从朗诵本身说起,觉得很被启发。顺嘴也跟着说下去。
周瓒说的有意思的是,从“朗诵”这个动词、这个有我们国家特有标志和象征意味的政治符号被剧场使用说起,大概是找到解读这个作品的钥匙。我熟悉的老田剧场作品,惯于从大众或公共生活中寻找好玩的材料,然后施之拼贴、混搭、调侃、戏谑诸多方式来达到解构,或者说重建。重建什么呢?也许没有实质意义(类似那种“中国可以说不”之书的意义),只是一种剧场方式,但可能其意义就在其中。一个剧场创作者对公共生活或者社会习以为常的东西的“另外一只眼睛”目击,方式中包含着对这种习以为常的捣乱和破坏。看到这种作品我就非常满足。
再说到“朗诵”这个词,确实如周瓒所说,曾经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个大词,不仅政治生活,包括日常生活也充满这个词。就朗诵本身,意味着庄严、激情昂扬、义正词严、真理掌握在手上,涤荡一切污泥浊水,豪情理想勇敢无往不前都包括其中。我15、6岁开始写革命诗歌前就热爱朗诵,分析下来,实际我对诗歌的热爱是因为对朗诵的热爱,想到自己的诗歌会可能被广播里那种抑扬顿挫、豪情满怀的普通话朗诵出来,就更有好好写诗的动力。我还私下非常辛苦地练习过朗诵,模仿广播中熟悉的普通话练习,朗诵的范本是革命诗人贺敬之的《西去列车的窗口》,那时我16岁。遗憾的是我的死不改悔的云南口音不争气,终于没有实现用想象中的朗诵达到泡妞水准,所以只好奋勇写诗了,并且如愿以偿泡上妞,解决了因为自卑不被女孩看上的心理问题。这是个私人故事,可以看出的是,70年代的青年如我,曾经时髦的是什么。
如今的年轻人肯定不以这个为时髦,但“朗诵”作为一种公共生活中的正义、伟大、庄严依然存在,也许不仅仅只是朗诵本身,是其外延到无数形式中。所以肯定老田的这个作品不只是把一个从前的词或动作重新翻出来,比如演出下半段出来的 “操兵”动作,没有任何语言,但我深切感受到依然还是“朗诵”在继续。但这么些80后人有多少能看出来呢?这是我的疑问。
当然,就“朗诵”还可引申出好多话题,还可以慢慢谈。还想说的是,其实老田的这个作品并非关于语言本身,被朗诵的语言不过是被剧场使用的工具之一,包括朗诵本身,也似乎更多是动作,词或语义在里面被分解被组合了。我感觉,本身学戏剧文学出身的老田,恨透了话剧的台词,然后通过朗诵,进行了一次“杀死语言”的挑衅。干得很过瘾。自然,这些词通过动作着的身体,男性的身体,变成了声音、节奏(一个观众还说就像音乐)、或者空中飘荡着的碎片。演完后我和老田说过,觉得巩和家明摔打的那段,两人应该不断有声音发出才好玩,比如是那种和粗暴对抗相反的优美朗诵。
还得再次说到五个男人的表演,我爱死了他们的表演了,特别是巩(这小子总能经过老田之手焕发出光彩和神韵)。当然舞台上最后没有出现水的话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说到水,开初老田和我商量用水,我挺保守,是想保护地板,犹疑着给老田两个选择:用水但不用地板,或者放弃。老田说保证用水很有限来说服了我,或者说为了老朋友愿意冒次小险。结果,演完后我和老田说,水应该更多,应该是瓢泼大雨――当然,当然,应该是在剧场外面,地面是泥巴,倾盆大雨大雨中,演员在泥泞中摸爬摔打,浑身泥水……
在我们这么个独立剧场环境(贫困贫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上气不接下气)中有老田这么个作品出来,不自己多说两句,完全是对自己思考力和想象力的亵渎。
我是自由、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啊,没有任何评论或理论者口吻。这个时代有关独立或当代剧场,实践贫弱,理论更不见踪影(也许是好事),自然我辈可以乱说乱讲,所以我就喜欢在这种万籁寂静的死一样沉默中说起梦话,类似说记录片那样,如果开口的人多了,我自然闭嘴。所以我又觉得这种说话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。
其实《朗诵》第二场演出完的讨论我就说了很多,那天我是所谓导演演员和观众讨论主持者,讨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,“纸老虎老人”兴杰要我说,似乎我也看到一些鼓励的目光(可能是自作多情),我就说了。但现在,两周后我一点都想不起当时说了些什么。我知道,这不过是我的一种“表演”。我似乎早已期待这一时刻,在精彩的演出后,再有我的“独白演出”,在正式演出后的不喧宾夺主的“演后戏”。我可能和很多观众不一样,看到激动的演出,就血管膨胀,脑子热乎乎的,恨不得马上冲上台去,在上面干什么都成,哪怕缩在舞台一个角落一动不动。那天看老田的《朗诵》就是这种情况。当然起码的克制我还是有的,老实当观众吧。两场演出我看了,上不了台就利用“主人”优势占了第一排座位正中间那个,两场如此。我可以最近距离地感受到演员的呼吸气息、声音的冲击、身体能量的冲动,还可以迎接水飞溅过来的感觉……我有福了。我是个幸运的男人。
演出完和草场地的人说起这个戏,我听到一种转述过来的批评,大意是,该作品还是大而无当,政治符号化,没有细节云云。我问,你们能复述出这个作品的任何一段吗?然后我复述了“操兵”一段,怎么开始,继续,细节是什么,包括开始只在台侧的小兵摆动双臂的动作。我属于记忆力很不好的那种人,但我能复述出这个,不是记忆在起作用,只是表示我阅读剧场作品的方式,离不开段落和细节,没有这些细节,作品无法进入我心。说到细节,我大概还可以背出巩中辉的自述段落,这是一个加入到“公共话语”中的唯一私人话语段落。非常棒的加入。我似乎还觉得这个巩的私人自述朗诵还可以发挥加强,甚至重复,甚至从戏开始到结尾,都反复出现,到某种极致状态。这表示一种什么呢?私人自述可以变得像朗诵一样,简历?自传?交待?检查?表白?等等。私人语言方式被朗诵得如公共话语一样。顺嘴再说到巩的表演,去年他在青年编导计划中的《乡村医生》,很个人自述的作品,但就没有发挥出类似冲击的效果。
语言怎么被和身体组合一起,发出无法拆解的魅力,这是《朗诵》的奥妙。语言在这里只是碎片、飘在空中的片断词语,经常被打断;身体动作和这些词语揉合,难分难解。不断扭曲变化的身体本身,就是对语言的暴力和糟蹋,也可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伟大使用。当然要深味这个,得放弃语言是叙事功能,在这个作品中就是被使用的一些词,然后用身体来谋杀。写诗的周瓒对这种效果有一种语言被糟蹋的痛感,也许正是老田干对的地方。演出后我对整个作品中出现的词温习一遍,发现中间那段有关怀孕生育的语言有点模糊或语焉不详感觉,觉得是不是这段选择的不太合适,或处理不当,语言在这里失去了效果,软下去了。如果换成“医生诊断书”,那种斩钉截铁、宣判死刑的声音会不会更出效果
再说到作品结束段,两个男人坐在椅子上怀抱另外两个男人,第五个男人一旁不断跌倒又爬起,一些零碎的词不断出来。一个看似优美但可笑的场景,“祖国就在我怀里但我不知道该怎么爱他(她)因为我不知道该叫父亲还是母亲”。引号中的话是我引喻的,胡思乱想。这个结束段,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整个作品。老田这个作品的确内容清晰,节奏干净顺畅。之前老田的作品都有东西放得太多之嫌,这次快刀斩乱麻,手起刀落。
老田年初在布鲁塞尔做驻场计划时,写来邮件说做了个“讲座戏剧”。他发挥下去说,剧场怎么可以在某种随意和混搭方式中走出“正规剧场”。我很感兴趣这么个说法,原因是08年和文慧做《回忆》作品时,离开1小时的通常版本后,8小时版本有了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可能,比如舞台就是一个开放的大客厅,观众如随意进出的客人,演出就是在一个基础结构上,有很多现场即兴发挥的空间,而且无法排练,无需准确还原出“这个作品是什么样”。这种感觉我希望发展下去,比如将要开始的《回忆2:饥饿》,还是这么个方式。我想,这不是什么为了实验而实验的东西,剧场这个东西,本来应该就是个“非常现场”的东西,搭建好一个空间后,是开放的,一次性的(指在该剧场空间的一次性),这样每次演出都是一种全新的创造,而非:复排,合光合音乐,彩排,一种剧场工人的感觉。草场地应该有这种极大可能,因为本来就不想演完之后再去什么人艺小剧场再演。
当然我肯定不反对常规剧场作品,只是说某种可能性。老田的这个《朗诵》也还不算跟随他说到的那种“讲座戏剧”走下去的那种。去年我们做的《治疗》也属于常规那种。两种方式都可以试着走,行吗?
2012年5月29/30

田戈兵说《朗诵》
在“纸老虎”的创作中,最重要的是材料的使用,第二重要的还是材料的使用。这个“材料”的含义无比丰富,它可以是空间、身体、事件、物件或者某个抽象的问 题,任何东西皆有可能。我对“编剧”过的剧本一直比较拒绝,直到有一天,我想到这些文字或许可以作为材料来使用。不仅是剧本,还有所有的公共文字和语言。 于是,就有了《朗诵》这个“出人意料”的剧场作品。
“朗诵”是与日常说话不同的说话吗?“朗诵”作为一个动作能发生什么?前一个问题进而包括脱离日常的异常感、超越性、出生和死亡的极端体验,或者作为一种 权力和流行的仪式是如何有效实现和控制人们的身体的。后一个问题则比如说,一个人拿着一张纸朗读的动作,这是一个很现成寻常的动作,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看 到。在剧场里,这个动作通常是演出之外的排演、准备或提示。但现在,它前所未有的成为一场表演的真正起点,随后意义转换的可能性就非常多。
很确定的是,这个动作使得演出中所有发生的语言与朗诵者无关。它不同于台词般的背诵(那种将语言假定和伪造为朗诵者身体的一部分),也不同于我以前演出里 的大量说话(那些语言全部由演员自己创造,跟说话者自己是摘不开的关系)。这个拿纸的动作立刻将语言和身体之间的真相裸露在观者面前,接下来要发生的是无 关的双方如何一路肉搏下去。亦由于我很长一段时间来对语言涂抹感的焦虑,正是从这些联系里,我开始寻找可朗诵或不可朗诵的文字。
目前演出选择的朗诵文字包括有语文课本的读考练和习题、艺术概论、黄帝内经、妇女孕产的分娩计划、国庆阅兵的电视解说词以及罪名词典、网络流行语等片段, 演出中旁白的一段自我评论,也是节选自某杂志的艺评文章,只是将被评论者的名字换成了“朗诵”而已。这些文字大多是非朗诵性的,但在这里,每一段文字都有 自己的出身出处,都有与所是世界的对应关联,都是现实生活里的一块肉,被割下来摆在剧场里,通过“朗诵”和动作的身体被解构成另外的“肉”。
有意思的是,演出中的大量动作与文字这两种原本无关的材料,如何在这里成为相互依附、相互扭曲折腾又难以割舍的关系。去掉一个,另一个会立刻变成无用无聊 的碎片散落而去。这是这个表演带给我的最有趣的发现,身体和语言竟然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变态和充满能量的制衡作用。我曾这样描述这种感受:“在这里,身体和 词语产生了一种‘赌博式的孤注一掷’的关系,绝对无关又相互成立。像两个陌生人被强制捆绑一起,于是意义产生了,虽然是非叙事性的,却似乎还能煽情,是因 为为观者提供了一个目击‘杀死语言’的现场?或者是身体和语言相互强奸的现场?”
最奇怪的是,在我所有的作品里,《朗诵》居然是最难以阐释的一个,演出节目单上的内容简介只写出那么几个字,再想多一点都写不出来了。为什么这样?我至今也想不明白。
而观众的反应也大多是情绪性的,要么大呼过瘾享受,要么指责“没有给观者的情绪指出一个方向,使之得以宣泄”,或者批评我“利用现实回避现实”。他们都说的太好了,可惜我没有听到更多的。
说到观众,我还想预告一下关于《朗诵》计划的延伸,即“公共的朗诵”。在做《朗诵》之前,我们有一个在不同的现实环境里,由不同的人来朗诵“剧本”的计 划,亦即将经典的戏剧文本置于无关的人们和无关的环境里,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语言置换,将我之前所说“在现实中拿一个概念放进剧场”这句话反过来,在剧场里 拿一个概念扔回现实,并由此开启一个由社会实践到剧场作品的过程。这种对现实和剧场的反复重构在前面已说过,不再赘言。
而具体实现“公共的朗诵”则需要大量的不同地域人员的参与,使“朗诵”成为更广泛、更公共、更意外、更愚蠢的“朗诵”。
2010年12月
在“纸老虎”的创作中,最重要的是材料的使用,第二重要的还是材料的使用。这个“材料”的含义无比丰富,它可以是空间、身体、事件、物件或者某个抽象的问 题,任何东西皆有可能。我对“编剧”过的剧本一直比较拒绝,直到有一天,我想到这些文字或许可以作为材料来使用。不仅是剧本,还有所有的公共文字和语言。 于是,就有了《朗诵》这个“出人意料”的剧场作品。
“朗诵”是与日常说话不同的说话吗?“朗诵”作为一个动作能发生什么?前一个问题进而包括脱离日常的异常感、超越性、出生和死亡的极端体验,或者作为一种 权力和流行的仪式是如何有效实现和控制人们的身体的。后一个问题则比如说,一个人拿着一张纸朗读的动作,这是一个很现成寻常的动作,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看 到。在剧场里,这个动作通常是演出之外的排演、准备或提示。但现在,它前所未有的成为一场表演的真正起点,随后意义转换的可能性就非常多。
很确定的是,这个动作使得演出中所有发生的语言与朗诵者无关。它不同于台词般的背诵(那种将语言假定和伪造为朗诵者身体的一部分),也不同于我以前演出里 的大量说话(那些语言全部由演员自己创造,跟说话者自己是摘不开的关系)。这个拿纸的动作立刻将语言和身体之间的真相裸露在观者面前,接下来要发生的是无 关的双方如何一路肉搏下去。亦由于我很长一段时间来对语言涂抹感的焦虑,正是从这些联系里,我开始寻找可朗诵或不可朗诵的文字。
目前演出选择的朗诵文字包括有语文课本的读考练和习题、艺术概论、黄帝内经、妇女孕产的分娩计划、国庆阅兵的电视解说词以及罪名词典、网络流行语等片段, 演出中旁白的一段自我评论,也是节选自某杂志的艺评文章,只是将被评论者的名字换成了“朗诵”而已。这些文字大多是非朗诵性的,但在这里,每一段文字都有 自己的出身出处,都有与所是世界的对应关联,都是现实生活里的一块肉,被割下来摆在剧场里,通过“朗诵”和动作的身体被解构成另外的“肉”。
有意思的是,演出中的大量动作与文字这两种原本无关的材料,如何在这里成为相互依附、相互扭曲折腾又难以割舍的关系。去掉一个,另一个会立刻变成无用无聊 的碎片散落而去。这是这个表演带给我的最有趣的发现,身体和语言竟然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变态和充满能量的制衡作用。我曾这样描述这种感受:“在这里,身体和 词语产生了一种‘赌博式的孤注一掷’的关系,绝对无关又相互成立。像两个陌生人被强制捆绑一起,于是意义产生了,虽然是非叙事性的,却似乎还能煽情,是因 为为观者提供了一个目击‘杀死语言’的现场?或者是身体和语言相互强奸的现场?”
最奇怪的是,在我所有的作品里,《朗诵》居然是最难以阐释的一个,演出节目单上的内容简介只写出那么几个字,再想多一点都写不出来了。为什么这样?我至今也想不明白。
而观众的反应也大多是情绪性的,要么大呼过瘾享受,要么指责“没有给观者的情绪指出一个方向,使之得以宣泄”,或者批评我“利用现实回避现实”。他们都说的太好了,可惜我没有听到更多的。
说到观众,我还想预告一下关于《朗诵》计划的延伸,即“公共的朗诵”。在做《朗诵》之前,我们有一个在不同的现实环境里,由不同的人来朗诵“剧本”的计 划,亦即将经典的戏剧文本置于无关的人们和无关的环境里,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语言置换,将我之前所说“在现实中拿一个概念放进剧场”这句话反过来,在剧场里 拿一个概念扔回现实,并由此开启一个由社会实践到剧场作品的过程。这种对现实和剧场的反复重构在前面已说过,不再赘言。
而具体实现“公共的朗诵”则需要大量的不同地域人员的参与,使“朗诵”成为更广泛、更公共、更意外、更愚蠢的“朗诵”。
2010年12月